第452章 升堂

作者:马来福      更新:2025-01-13 10:10      字数:3267
  

开封府公差?范宇最先想到的就是包拯麾下的王朝马汉等人。

可一转念,包拯已经调任谏院的知谏院之职,那几位也跟着换了身份,自然不会在开封府。

范宇看向那几位公差,对着两位公差微微拱手道:“两位,你们请我去开封府是公事还是私事?现在的知开封府……好象是范仲淹范知府吧。”

两位公差看到范宇对他们两人拱手,也急忙躬身还礼。

年长些的公差道:“回侯爷,开封府现任知开封府便是范知府。今日请侯爷前往开封府,并非是私事,而是有公事。”

听到是公事,范宇就有些奇怪了,“公事?我与开封府向来少打交道,也未做过什么不法之事,范知府所说的公事,是什么公事?”

“侯爷,这一次是有人一纸状书,将侯爷告在了开封府,所以范知府便让我们二人,来请侯爷去询问一下情况。”那年长公差急忙点头回道。

“可有文书牌票?”范宇觉得,既然是公事,自然是要正规手续的。

他看向这年长的公差,见对方从怀中取出一块铜牌,还有一纸文书。

范宇接过铜牌文书看了看,确是开封府的无疑,文书中的字样,也有到堂证询字样。

这样的话,便应该没有假。

范宇便对一名护卫道:“你且去谏院,与包直阁知会一声,就说我去开封府接受证询。请包直阁来,或者可以一起相商。”

说实话,范宇并没见过范仲淹这个人,也不知道对方对自己是善意还是恶意。

因此,要说没有提防之心,那就是范宇自己傻了。

虽然包拯也不算自己人,但是包拯此人为人刚直不阿。若是范仲淹或是他人陷害自己,有包拯这个刑名的大高手在,对于自己也是一种极大的保护。

当然,范宇是请了,只看包拯肯不肯去。

范宇对那两名公差一挥手道:“前面带路,我去走一趟便是。”

而在开封府中,一名四十余的岁的中年人,正拿着一张状纸来回的看。

此人就是新任的权知开封府,范仲淹。

范仲淹看着状纸上状告安乐侯范宇这位本家的罪名,简直有点触目惊心。

他这个人做过地方知县知府,也做过司理参军也做过推官,也算是个能文能武之人。

范仲淹自恃其才,对于那些朝中的权贵很是看不顺眼。如今状纸所告这位安乐侯,便是权贵中的权贵。

不但是官家生母李太后的义子,也是官家的义弟,更是杨太后的女婿,也算得上是官家的妹夫。

这样的权贵如果做恶,范仲淹觉得,怕是大宋怕是除了官家无人可制。

但是安乐侯与皇家的关系如此紧密,只要不谋反,估计也会很难治罪于他。

因此,范仲淹想来想去,也唯有快刀斩乱麻,将这位安乐侯尽快惩罚,才能以正国法。

只是他想的不错,却是先等到了副知谏院包拯。

原来包拯得到了范宇派人传话,便起了极大的好奇心。是什么样的人,居然将这位安乐侯给告了?

其实包拯也一直在盯着安乐侯范宇,人可是他带回京城的。包拯就怕对方行差踏错,坏了自己的一世清名。

而且范宇如果真的作恶,包拯觉得自己也难辞其咎,有责任制止对方。

所以一听到护卫的传话,便急急忙忙的赶到了开封府中。

范仲淹看到了包拯,不由的十分奇怪。

“包直客,今日你又是何故再回开封府,莫不是想要故地重游不成?”范仲淹有些惊奇的问道。

“不瞒范知府,今日有人传话,说是范知府传安乐侯范宇证询,所以我便来瞧一瞧。”包拯拱手道:“这位安乐侯,当初便是我从草桥镇带至京中,若是他作奸犯科的话,本官便有识人不淑的过错啊。”

范仲淹听了不由一笑道:“包直阁,听说你刚直不阿,只是对于这位安乐侯,却是格外的青眼有加。莫非,你与他是好友不成。”

包拯却是正色道:“好友谈不上,算是亦师亦友。”

这个回答超出了范仲淹的预料,两人的关系这么近吗。

“包直阁,安乐侯乃是皇亲贵戚,你为朝廷命官,你视他为学生是不是有些不妥当。”范仲淹的脸色便沉了下去。

“不瞒范知府,你说我视他为学生,却是说得错了。”包拯微微摇头道:“其实,是我视安乐侯为半师的。”

如此高的评价,出之于包黑子的口中,让范仲淹的下巴差点就给惊掉了。

“这、这怎么可能。”范仲淹面露吃惊之色道:“那安乐侯不过是个十六岁的乡间少年人,包直阁乃是两榜进士出身,论见识论学识,无不是天壤之别。却为何说出这等话,称对方为半师。莫非包直阁贪慕权贵有意阿谀奉承,想要做那趋炎附势之人吗。”

包拯听了这些指责的话,却是黑脸的颜色不变,神态亦甚从容。

“范知府,你可见过安乐侯?”包拯直接问了一句,又接着道:“未见其人,便莫要先入为主。你这一年多来,未在京中,却是有许多事都不知道。安乐侯出使辽国,强拒辽皇与辽国皇太弟无礼要求,不堕我大宋国威。又任巡边钦差,组建新军于河东路丰州,并两败西夏大军,阵斩西夏大将野利遇乞,击退主将野利旺荣。斩敌首级过万,震动西夏。这等功劳,岂是普通少年人能办到的。”

范仲淹的嘴巴越张越大,却是有些合不上了。

半晌才回过神来,“包直阁所说之事我虽有耳闻,却并没在意,只当是谣传,却原来真有此事。”

包拯点头道:“这是自然,此子学识亦非同小可,只是似乎不习儒家经典,而是精通墨家鲁班之道,有些让人匪夷所思。不过,京中的造作院在其手中,亦是颇有建树。”

范仲淹摇摇头,有些迷惑。他到底是该相信状纸,还是该相信包拯?

正在他为难之时,便有差役前来通报道:“启禀范知府,安乐侯已经到了前面大堂。”

包拯拱了拱手道:“范知府,我们不如去前面,与他一见。”

范仲淹点点头,“包直阁与我同去,今日便将这案子审了便是。来人,升堂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