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4章谢昭缓缓吐出一句.
‘十二皇子’扫视了众举子一眼后,对赵炳生道。
【“足下能位列其间,想来没有了鞑靼的侵扰后,平凉府百姓的日子的确好过了不少,想必老西平侯泉下有知,也会老怀开慰吧。”】
老西平侯包秋山就是当年留下镇守平凉府的守军将领,崇德元年时论功行赏,获封西平侯。
当时旨意下达后,宣侯强烈不服。
他给皇帝当了十几年副将,跟着出生入死打天下,也不过封了一个宣侯。
包秋山他一个最后才归顺的人,寸功未立,他凭什么!
也怪宣侯不知收敛,这话很快就传进了皇帝耳朵里。
皇帝当即将宣侯叫进宫一通臭骂。
他打天下,包秋山的确没出过力,可要是没有包秋山死守平凉府六七年,那平凉府方圆几百里内,都会成为异族的地盘,百姓死伤更是不计其数。
而且,一旦让鞑靼人找到了进入中原的缺口,他们定然会集结大军,大举进攻,届时再想将他们驱逐出去可就难了。
对谢伯庭称帝一事,包秋山的确没什么功劳,但对百姓、对中原大地,包秋山居功至伟!
这是天下人都能看见的事。
所以于公,谢伯庭欣赏和敬佩包秋山的义举,自然想嘉奖他一番。
于私,天下皆知包秋山的忠义,那他赏赐包秋山一个爵位,天下人就都会知道他的英明,这段忠臣明主的佳话,也会永远流传下去。
这种一举两得的好事,何乐而不为呢?
只是这种话,毕竟掺杂着皇帝的私心,他当然不好明着对宣侯说,就只能痛骂宣侯不尊圣旨,不知分寸,罚了他半年的俸禄,这事也就过了。
但在宫外显然不是这样。
大燕刚刚建立,开国功臣就被罚了俸禄,还被皇帝下旨申斥,这也是开天辟地头一遭了。
宣侯自知丢了大面子,连着一年都鲜少在人前露面。
而等他终于收拾好心情,觉得这风头已经过了,他又可以出去活动时就发现,朝中的好差事好位置,都被他的好兄弟们瓜分干净了!
这群牲口!
这下宣侯更生气了,比被皇帝训斥的时候还憋屈,整日在府中大骂这些人不讲义气。
也不想想,大燕都建立两年了,不用再一起打仗,谁还跟你是兄弟。
最后还是已经成为魏王妃的妹妹看不下去回家劝他。
差不多得了,哥哥你还想被陛下再罚一次吗?
宣侯自此成为开国功臣中的边缘人物不提。
皇帝承认了包秋山固守边疆之功,力排众议封其为西平侯,连老兄弟宣侯表示不满都被申斥之事一经传出,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。
自古明君良将的故事大家都爱听,尤其这个明君就是自己头上的天子,大家都能有好日子过了,怎么会不开心。
于是天下皆传崇德皇帝就是真龙天子,可遇不可求的明主,大燕正应该是中原的正统,什么梁朝?国贼罢了!
可以说,西平侯虽然没有在打江山上出力,但在稳定江山这件事上起到了重大作用。
西平侯的英雄事迹传遍了整个大燕,可谓是妇孺皆知,十二作为皇子,自然了解得更清楚。
西平侯和平凉府已经是密不可分的状态,只要提起平凉府,就绕不开西平侯。
而平凉府的人,自然要比其他州府更敬佩西平侯,将其一言一行奉为圭臬。
若是哪个平凉府的人敢对西平侯不敬?那简直是白眼狼中的白眼狼,走出去都要被人戳脊梁骨的。
所以一听‘十二皇子’提到西平侯,赵炳生神色立刻变得严肃。
【“殿下所言甚是,学生能有今日,全赖老侯爷当年守城之功。”】
当年只有包秋山一方死守平凉府,独木难支,他为了能守住城,不知耗费了多少心血,身上多得是暗伤暗病,等到天下太平时,人也不行了,没几年就撒手人寰,年仅四十八岁。
他去后,西平侯府由其长子包圣源继任,因其对阵鞑靼战功卓著,肖似乃父,皇帝特许不降等袭爵。
所以,如今世人对包秋山的称谓,已经是老侯爷了。
比起活人,显然故去的英雄更加不容侵犯,因此赵炳生才这么毕恭毕敬,也就比面对皇帝时差那么一点。
【“既然你还记得西平侯,怎么不见你学学他对朝廷的忠心呢?”】
这话转了一圈又绕回来了。
只是多了西平侯做对比,会显得赵炳生的不忠更加可耻而已。
若事后真相暴露,有人传唱西平侯死守平凉的地方,就会有人骂一句:那个姓赵的贼儒真是拖累了老侯爷的名声!
十二皇子能想到这个后果,赵炳生心里自然也清楚,但他却还能稳得住,神色几乎没有变化。
他甚至还淡定地朝十二行了个礼才道。
【“面对异族入侵,能一人守一城,护卫一城百姓的,古往今来也就只有西平侯一人而已。若论忠心赤胆,学生自然是拍马不及。”】
西平侯的忠心毋庸置疑。
【“可耳濡目染之下,即使做不到如西平侯一般,也能学到一两分,若单论对朝廷的忠心,平凉府上下自认不必任何人少,故而殿下所言,恕学生不敢苟同!”】
十二皇子用西平侯影射赵炳生不够忠心,赵炳生就说自己身为平凉府的人,日日受老西平侯事迹的熏陶,怎么会和他老人家背道而驰呢?那还是人吗!
他说得理直气壮坦坦荡荡,倒显得质问他的十二皇子是个小人。
不给十二开口的机会,赵炳生继续道。
【“若殿下指的是我与诸君静坐一事,那学生更困惑了。”】
【“说句大不敬的话,学生与诸君皆为今科举子,前途远大,若单为自身着想,我们大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准备会试。”】
对于朝堂上的高官勋贵和皇帝而言,这些举子不过是一介白身,可从客观的角度一句前途远大绝对不为过。
平日读书的他们,真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只读圣贤书,那些个烦心事根本不会出现在他们面前。
【“可如今,我们做不到!”】
【“只要长了耳朵的人都能听见,外面的百姓在哭号,他们一路从荆州到了京城,仍是求告无门!百姓声声泣血,我们如何能稳坐在高墙内?】
【“我坐不下去!也读不下这圣贤书!”】
赵炳生慷慨激昂,说到最后,眼睛里都闪着光。
他不再看十二皇子,反而转过身来面对众位举子,以手拊膺摇头道。
【“扪心自问,若我们真能坐得心安理得,那就算中了进士当了官又能怎么样!今日能对数万百姓的冤情置若罔闻,焉知日后当了父母官,会不会对治下百姓的苦难也视而不见呢?!】
他这一番慷慨陈词,正中举子们的下怀。
没错啊!
他们放着大好的时光不去做学问,跑到这儿来跟皇帝对着干,还不是为了替百姓伸冤。
若是他们这种表现都算不上忠心,那真是不知道什么才叫忠心!
不管赵炳生是从什么立场出发,他这番话说得实在漂亮,不知道的还以为他真是什么忠正不阿的人呢。
他在反驳十二皇子所谓‘不够忠心’的定论之余,还抛回去一个问题。
我们这些举子,读书科举的意义是什么?
是学成文武艺,卖与帝王家?是代天子安境牧民?
如果是!那么想让境内安定,百姓安居乐业,靠一味的暴政压制根本行不通,所谓治不以暴而以道,胜不以勇而以仁。
他们须得做到眼中有百姓,心中有仁义才行。
既如此,见到百姓受苦,他们又怎么能畏缩不前?
若他们眼中只有自个儿的前途官位,选择明哲保身,那等以后为任一方时,是不是也可以装作一派太平,不治不理,任由百姓们痛苦挣扎呢?
赵炳生对十二皇子抛出的问题简单粗暴。
殿下您觉得,我们是该做一个昏官还是好官?
若是想让我们日后只做个昏官糊涂官,那我们大可以现在就抬腿走人。
可您要是想让我们当个好官,当个明白的官,就不应该拦着我们!
……
好!
举子们望着赵炳生松柏般挺直的背影,眼中充满了敬佩。
若非此刻是在宫门前,他们定然拍手大声叫好。
原本病怏怏的人也坐直了。
赵炳生这一番质问,竟是将方才涣散的人心重新凝聚在了一起。
“是个人才啊。”
升平楼,谢昭缓缓吐出一句感叹。
“他这么一说,风暴中心就从身上他转移到了十二身上,好一招祸水东引。”
谢昭说出了在场所有人的看法。
可能是这百戏对他们的影响,站在上帝视角,他们早就知道这赵炳生是其他皇子的棋子,还是一颗废棋,所以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。
他们下意识以为,这赵炳生不过是一个鲁莽无谋的穷举人,不然也不会铤而走险替人办这种要命的差事。
如今却发现,还是他们太想当然了。
但凡这不是陛下和十一皇子提前设下的局,陛下又恰巧没那么英明,绝对会被赵炳生这番剖心的话骗过去。
而一个没有官身的举子,若在平常,是绝对没有办法让自己的话上达天听的。
他必须要创造一个机会出来。
比如静坐。
这是一个让皇帝不得不面对的事情。
所以,他是在用静坐的方式引皇帝垂目倾听。
听他的谗言。
没想到啊!
一直被他们讥讽轻视的静坐,目的居然在这儿!
果然如十一皇子所说,这家伙还真是有两把刷子,把他们所有人都骗过去了!
在众人风中凌乱的时候,谢昭笑了下,侧身对垂头丧气的三皇子道。
“三哥麾下还真是藏龙卧虎,恭喜啊。”
作者有话要说
感谢在2024-08-0803:14:44~2024-08-2223:01:59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~
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:飞飞、应是绿意晓声浓1个;
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:annika74瓶;黎黎20瓶;寒蝉、我勒个去、怎么想都是时辰的错、飘浮碎梦10瓶;银白色、timao、老固执了、流心5瓶;墨染枫桥4瓶;幽翊3瓶;青青子2瓶;zero、一只咸鱼、啊,亲爱的小可爱、亿点点、晴、羊羊养猫猫、三月、73727391、彩虹、神腐、佑慧、秋意深浓、我恨考试周、看天空〆白云飘、番茄炒鸡蛋1瓶;
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,我会继续努力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