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 29 章 029(二更)(2/2)

作者:千里江风      更新:2024-10-30 15:55      字数:5129
  

长竿之上捆缚着形同山峰与云雾的道具,戴竿舞者则穿梭其间,手持绛节。

虽未有一句唱词,竟也能令人体会到这出表演之中的意思。

那是身姿轻盈的持令使者要往云间去请一场恩泽之雨。

此雨必是随令而停的。

因主竿与那些辅助的高竿各自相抵,交错入云,这才能令她之前隔着这样远的距离也能瞧见。

在表演的收尾,那立足于高竿之上的女艺人竟像是乘风而落,轻盈地跃到支竿之上。借着飘带与“神山”的遮掩,游鱼一般落了地。

随后便是铜钱如雨朝着那讨赏的盘中落了进去。

李清月抹了把额上的汗。

也不知道是为这艺高人胆大的戴竿艺人捏了把冷汗,还是因她在侍从庇护下挤出了一条路而觉太热了。

哎呀,想到这里,她忽然暗道了一声糟糕。

她瞧见新鲜玩意便忘了其他人了。

那有着初唐四

杰之一名号的卢照邻倒是还在她的身侧,

可跟随着她的队伍是真少了一半。

她惊了一跳,

连忙问道,

“素筠呢?”

好在此时,

忽然自远处传来了一道熟悉的声音,“阿菟,快来看这儿?”

李清月被侍卫抱了起来,总算瞧见李素筠在何处了。

遥遥看去,李素筠的面前正有一对角抵相斗之戏,比赛到了最是难解难分的时候。

她平日里就算有机会见到宫中侍从,却也只见得他们持刀而过,何曾有这样身形矫健的打斗。

再远处更是一片乐舞百戏的喧闹场面,其中腾挪踏跃应和着热切起来的节拍,也是宫中绝不可能见到的鲜活场面。

吸引住她的目光一点也不奇怪。

李清月在心中腹诽了一句,这也确实像是素筠会喜欢看的东西。

当然,想归如此想,她的行动却没耽搁。

她吩咐了一句让澄心给那戴竿艺人看赏,自己则指挥着侍卫往李素筠的方向去,免得两人被变幻的人潮冲散了,离得太远就没那么好找了。

可刚挪出两步,她就发觉澄心没像往常一样手脚利索。

李清月连忙叫停了侍卫,回头看去,“怎么了?”

“啊。”澄心一愣,猛地回过神来。

李清月端详着她的脸,“你今天好像有点魂不守舍的。”

对上这道已有探寻之意的打量,澄心抿了抿唇,回笑道:“哪有什么事儿,只是很久没见到这种场面了,有点惊讶罢了。”

她飞快地自袖中锦囊里翻出了数枚铜板,丢进了圆盘之中,与其余看客所给的并无差别,又快速地跟了上来。

可眼见这表现利落,李清月还是没打消自己的疑虑。

她嘟囔道:“我又不是素筠……”

所以她没那么听话也没那么好忽悠。

偏偏澄心明摆着不想给出个真正的答复,她便是真拿刀架在对方的脖子上也没什么用。

而若是她没记错的话,上一次澄心有些异样,是在见到岐州百姓向着回返长安车队行礼的时候,这一次则是见到这些杂耍艺人。

这么看,平日里心思玲珑的宫女,竟也有自己的秘密了。

李清月心中已暗自盘算,等回宫之后便先偷偷打听一番,澄心是按照采选、进献、罪没这些途径里的哪一条进的宫,说不定还能发掘出些东西来。

现在便先不必多管了,毕竟她能出门的时间也就这么一点。

在她的面前,乐舞百戏的演出正是接着那出云中竿舞而起的,乐音已彻底换成了一种急促的鼓点。

见李清月朝着他看来,卢照邻伸手指向了那批杂耍艺人中领头的那个,很是敬业地继续解释道:“这是自汉代便兴盛的百戏之一,名为七盘舞……”

“……”

——————

当夜幕渐渐在长安城中降临的时候,这些嘈杂的声音才终于平息了下去。

但今夜并无宵禁之鼓,只有几个自长街上跑过的孩童恶趣味地想要去锤一下街鼓

()?(),

这份庆典仍可继续下去。

于是另外的一种声音便渐渐代替了白日里的喧腾鼓乐?()_[(.)]????╬?╬?()?(),

成为了夜色中的主流。

那是一种更为轻柔也更为和缓的乐音。

里坊之中的酒肆灯火也随之亮起来了。

李清月随着卢照邻的推荐择了家酒楼()?(),

在厢房中落座。

站在凳子上朝着窗外看去()?(),

就见她们此刻所在的里坊中,各家酒楼饭馆各自挂上了招牌,点起了亮如白昼的千盏灯笼。

随之而来的还有自各处窗扇里冒出来的酒香饭香,以另一种方式撞击着人的感官。

她看得清楚,也闻得清楚。

虽然没有长街两侧灯火交织的壮丽景象,但一座里坊好像就是一座微缩的小城,在这城中攒动的人头就像是这幅浓缩画卷之上的星星点点。

哪怕眼前所见只是窗口一隅,却也不难想象到,长安城中还有无数处这样的地方,共同组成了这座关中都城的风貌。

这不由让她发出了一句感慨。

“这就是大唐盛世吗?”

与她所处的时代相隔千年的大唐盛世。

李清月托着下巴,将手肘搭在窗口,改了个更加舒坦的姿势,以便欣赏下方的景象。

当她问出这句话的时候,也正有一道酒肆开业的铜锣炸响了整座街巷。

一个个抛飞而起的灯笼则像是灯花迸溅,骤然吸引去了众人的目光。

没有烟花,却是另一种华彩纷然。

而在大酺的欢腾气氛之中,没人会因此而对其有任何的意见,反倒是捞着酒壶的客人尽数朝着那散财的铺子涌了过去。

看呐,过了这村可就没这店了。

但李清月其实并未完全沉浸在下方喧腾中,毕竟她也不好喝酒这一口。

以至于喝彩声几乎冲破里坊之时,她竟耳力极灵敏地听到了另外一个声音。

那个声音可能只是在喃喃自语,并没有想要任何人听到。

偏偏因她身怀系统的缘故,还是将其收入了耳中。

那声音还很熟悉,正是方才一度走神的澄心发出的。

“……不是的。”

李清月闻言眸光一闪。

不是什么?

这不是长安盛世?

可此时的大唐虽还不到开元盛世,到底已经历过贞观之治了,关中的人口也早非隋末时候可比。

再以今日之所见场面,说这是盛世好像也没什么不妥的。

澄心浑然不觉自己的声音没能被掩盖在下方的动静里,反倒连后一句都被她那小主子给听去了。

那也实在是她有感而发的一句——

“不够体面的人……哪有机会出现在公主眼前呢。他们早去各州逐食去了。”

听到这里,李清月眉头微不可见地动了动,只因她好像听到了一个对她来说很陌生的词语。

当澄心带着钱袋下去结账的时候,她便状似无意地朝着卢照邻问道:“逐食是什么?”

李清月并不知道这两个字怎么写,只能依照着

澄心方才念出的声音模仿。

但很显然,她模仿的并没有错。

卢照邻闻言,在脸上浮现出了几分愕然,“三娘子为何忽然有此一问。()?()”

在此刻的大酺盛景之中,她本不该提及这样的事情。

李清月却只是固执说道:“我问你答就是了,你不是给我当向导的吗?()?()”

卢照邻愣了愣,忽然想到了在他前来此地之前邓王李元裕对他的叮嘱。

那么难保这句话并不是公主要问,而是陛下要考校他一二?

他正了正面色,答道:“关中田地粮产不足,四面关隘又限制运粮进入,尤其是水路,几乎无法用于大量运输粮食。所以若遇灾年粮荒,陛下便只能令百姓出关,前往其余各州讨要食物,是为逐食……()?()”

3

李清月呆在了当场。

窗外忽然又响起了新的一声锣鼓,把卢照邻最后的几个字给吞在了满堂斗酒声中。

作者有话要说

1这件事记载在周国夫人的墓志铭里。

后以忠孝公封于周国,表请改封,有勑不许。近者侍极袭爵继周,乞移于鲁,不垂照察。

忠孝公就是武士彟(追赠士彟为司徒、周忠孝王。)

2卢照邻,初唐四杰之一,最出名的一首诗应该是《长安古意》“得成比目何辞死,愿作鸳鸯不羡仙。?()??♀?♀??()?()”

3隋唐时期的长安缺粮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呢?

从隋文帝开皇十四年的时候,就暂时迁都洛阳“就食”。

唐太宗也去了两次。

到了李治这个时期更难办了,他不止自己去了七次,还有一次在半路上就差点把侍从饿死。还有是“诏令任往诸州逐食,仍转江南租米以赈给之”,让百姓自己去其他各州找粮食吃,这就是“逐食”。明确的诏令下在670年,但是653-655的关中粮食问题因为旱灾+洪水,不会差到哪里去。

所以之前长孙无忌说让李治少管洪灾迁移这个事情,有人觉得写夸张了,但是对比长安当时的粮食缺口,确实是有这么说的可能。已经事情很多了,不要多事了。上位者是真说得出来这种话的。

在后面的几个皇帝——

唐中宗:岂有逐粮天子?(你硬气,你了不起)

唐玄宗:五次就食洛阳

唐德宗:米已至陕,吾父子得生矣。

女主是一个对唐初政/治局面有一点了解的现代人,目前做的也是在合适的时候透露她觉得应该透露的信息,但实际上,我之前就说了,她一直都没有真正看到这个时代。

现在算是一个开端啦。

明天早上九点见。

这本维持双更就不错了,感觉加更很艰难,v前有存稿加更了下,v后就算了。我是真的写得慢。

然后就是这本的插画活动开了,但是大家还是不要浪费钱投雷抽取哈,毕竟2块钱地雷才能抽一次,我是因为自己想用头像提早开了,不然打算等完结之后开的,大家按照订阅之后给的免费次数抽一抽算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