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不便带信笺笔墨出入,耳闻媚娘再度开口,她连忙让自己的精神头再集中一些,以防漏记了什么。
听得女儿说道:“其一便是,试试拜访
固安县公崔敦礼。此人乃是博陵崔氏出身▓()▓[(.)]?▓#?#?▓()?(),
那博陵崔氏自魏晋之间转徙关中()?(),
自此长居()?(),
重成气候()?(),
但比之李唐嫡系仍显单薄。”
“我看他深谙明哲保身之法,虽为图在长孙无忌手下保全,涉足于吴王李恪一事,陛下近来还是有对其再进一步擢拔之意,不妨有所走动。”
“阿娘不必与之诉说请托,只向其传达一个意思便好。他这套生存之道,是该继续奉行的。”
让他该闭嘴的时候闭嘴。
若是在陛下提出移驾万年宫之前,这出旁敲侧击或许不能奏效,现在却有了机会。
杨氏应道:“我知道了。”
“另一件事……倒不急于去做。”武媚娘的目光有一瞬的闪烁,又像是想到了什么一般坚定下来。
身边那两个加起来都不到两周岁的孩子或许不会明白,她想要做出何种突破性的一步,将她养大的母亲杨氏却能看出她目光之中的破釜沉舟之意。
“请母亲先稍待一阵,最迟到三月末,我想争取一件事。”
“此事如能成,阿娘就不用四处走动了,且看看有哪些人能上门来访,哪怕只是送礼也无妨。劳烦阿娘将这些人的名字都给记下,告知于我,或许能在往后有大用。”
她并未打算告知于杨氏,这个试图争取的到底是什么。
但杨氏思忖,能让人上门道贺的,绝不可能是寻常之事。
只是不知道达成此事,是否过于艰难。
但媚娘好像并没有跟她多说的意思,就算追问,可能也问不出个所以然来,倒不如就先这样了。
想到这几年间的起起落落,和女儿近来虽是荣宠在身却步步危机,杨氏在应下了这第二件事后,不由拉着女儿的手感慨道:“当年先帝召你入宫,我便心中忧虑,不想你还能有今日造化,可……”
她话未说完,便见女儿将其中一只手抽出,用更加有力的姿态盖在了她的手背上,打断了她的话茬。
“当年我劝慰于您,说了一句话——见天子焉知非福,今日也用这话回您,此番争斗困境重重,但焉知非福呢?我心中有数,必不教母亲再历往日狼狈。”
杨氏敏锐地意识到,当媚娘说到“往日狼狈”四字的时候,在话中暗藏几分凛冽之意。
可这份杀机稍纵即逝,已很快变成了这张端庄秀美的面容上的笑意,“行啦,该交代的都交代了,今日我为主,阿娘为客,也该让我好生招待您一番才是。”
李治有推行节俭之意,虽还未明文诏令,时常随侍的武媚娘却看得很明白。
故而说是盛宴款待,其实也并未超出昭仪份额,甚至还小有削减。
不过饶是如此,这也要比之宫外的饮食,不知费心多少。
武清月被宫人抱在怀中,也在席中就坐,便见这桌案之上位居正中的乃是一小队鼓吹女乐形状的面点,好看到不忍将其吃掉。
再看周围,热荤有通花软牛肠,乳酿鱼,箸头春,冷盘有缠花云梦肉,醋芹,清凉膳碎……在桌子的边缘,甜点金铃炙早已摆在了鹿纹
十二瓣银碗之中。
武媚娘和杨氏的面前◇()◇?◇_?_?◇()?(),
还各自摆着一份黄米饭。
这米饭也有个好听的名字()?(),
叫做御黄王母饭。
五皇子李弘年岁还小()?(),
倒不吃这饭()?(),
而是放了一小碗长生粥。好在这桌上的菜肴他也已有不少能吃了,此刻乖乖等着宫人给他夹菜。
武清月有点想哭。
这么一算,最惨的大概就是她了。
面前的菜肴出自尚食局御厨之手,真是色香味俱全,还与现代的美食在品类上大有不同,她看得都要眼馋死了。
结果下一刻,她的面前就多了一个小碗,里面只放着半碗羊奶。
许是因为小婴儿眼巴巴的神情太过明显,加之眼前乃是家宴,令人心情放松不少,武媚娘在将这碗递过来时,笑着调侃:“阿菟若要尝遍这桌上美食,还得再长大些才好,今日且喝上两勺,也算不只是个陪客了。”
“……”武清月的脸顿时拧巴成了一团。
宫中的羊奶经过特殊的烹煮,腥味并不重。但和其余各菜一比,那连饮料都算不上了。
她确实是没当个一口都吃不得的陪客,却还不如没看见这满桌子好菜呢!
可恶!她到底什么时候能长大!
作者有话要说
1弘农杨氏这个东西,其实到了唐朝就是大家懂的都懂,更像是多个北朝新兴士族套了个名字,全部塞在这个筐里。(比如唐长孺先生的《“自云弘农华阴人”辨》——说的是杨播这一系)
然后有些关系近一点,比如说杨夫人这一系,和隋文帝都往杨震的儿子杨牧的七世孙杨铉这里靠,其中杨夫人的父亲杨达靠的是杨铉的一个儿子杨兴,隋文帝靠的是杨铉的另一个儿子杨元寿。所以观王杨雄和杨达可以称为隋朝宗室的远亲。
到了后面的杨玉环,这一支认的是杨震的儿子杨牧的弟弟的十四世孙,和杨夫人的杨比较远的。
但总之,在当时都叫做弘农杨氏,所以文中就不考虑什么是不是真的弘农杨氏了,反正当时大家也承认这个说法。
2杨氏的名字,在历史上没有记录,所以我打算编一个。这章就先不写了(不是我还没想好的原因),主要是还涉及到来济、韩瑗这些朝臣的名字,突然一下子太多了。反正她后面还有戏份的。老夫人是真的不容易,看《旧唐书·长孙无忌传》里有这样一段——
六年,帝将立昭仪武氏为皇后,无忌屡言不可,帝乃密遣使赐无忌金银宝器各一车、绫锦十车,以悦其意。【昭仪母杨氏复自诣无忌宅,屡加祈请。】时礼部尚书许敬宗又屡申劝请,无忌尝厉色折之。
为了让阿武封后,当时已经有77岁的杨氏还要亲自拜访长孙无忌,试图得到这位权臣的支持,可惜没有成功。
明天早上九点见。今天这章不用连着后面,就三千多字完事。节省我的存稿,快乐。